老年人的婚姻很現實
老年人的婚姻很現實
我覺得還是不要再領證了,老年人搭伙過日子,這里就交代的很清楚了,只是為了照顧彼此,老了有一個伴而已,而且輕易的他們也不會隨便的就變心,所以他們一般來說,是沒有必要去領那張結婚證的。年輕的時候需要那張證,是因為法律責任,是因為孩子,是因為安全感,而老了則不同,老了以后他們不會再有共同的孩子,也不會再有共同的財產,因為老了收入什么的基本上不會有太多了,所以這時候他們只需要兩個人生活在一起,可以彼此的照顧對方,算是一個伴,這樣的伴侶,我覺得就完全沒有必要再領結婚證了。我相信老年人的孩子,也是不希望自己的父母在老年的時候,再去領一張結婚證的,畢竟那時候財產的分配,還有稱呼,還有養老等等都會發生改變,到時候肯定會有很多不必要的麻煩,因為一張證書,把所有的麻煩帶給孩子,我覺得是沒有這個必要的。再有就是老年人了,他們生活在一起,其實目的是很簡單的,只是想渴的時候有人幫忙端杯水,累的時候有人跟自己說說話,孤獨的時候有人能坐在身邊陪著自己,能有一個說話的人而已,他們沒有其他的需求,所以根本就沒有必要去領那張結婚證。所以最后還是不要領證了。
謝謝邀請。老年人再婚要不要得到子女的同意,我給你講個故事回答吧。
正好身邊有個親戚,親戚男,60多歲,三年前老伴去世。這位親戚暫且叫三伯父,和三伯母結婚的時候,三伯母是二婚,帶著2個兒子和1個女兒(當時孩子只有三四歲吧)嫁給三伯父,三伯父和三伯母又生了1個女兒。三伯母沒有去世之前,兒子和女兒們都還算是比較盡孝,逢年過節的也常回去看看。但是三伯母一場病后去世,三伯母帶來的2個兒子和1個女兒就不怎么來看三伯父了,只有三伯父和三伯母當時一起生的女兒還經常還照顧自己的父親。三伯父和三伯母之前都是農村種地的,還養一些羊啊豬啊賣,日子過得并不富裕,但總算供養者4個孩子都工作、結婚、生子。
三伯母去世后,三伯父一個人在農村種地,六十多歲了,也不太會做飯,每天就自己湊合點面條,或者這位親戚家吃一次,那位親戚家吃一次,這樣過了三年。有個喪夫的老太太,覺得三伯父一個大男人日子過得也慘兮兮的,孩子也在身邊,自己也想要個人共度余生,于是和三伯父商量著一起搭伙過日子,三伯父征求幾位孩子的意見。三伯母帶來的那幾個孩子都不同意,覺得三伯父如果重新找了老伴,那就不能對自己的母親從一而終,必須要把當時母親去世的時候所給的喪葬費交還給他們,才可以再婚。而三伯父自己的親生女兒覺得老父親挺不容易,找個老伴好歹有人照顧。于是四個孩子就三伯父能不能結婚意見不統一,鬧得很不愉快。
最后,三伯父在女兒的支持下,還是再婚了,現在好歹每天回家能有口熱乎飯吃。雖然之后和老伴也出現一些問題,后老伴那邊有些事情不好處理,也都是自己的親生女兒出面解決的,但是畢竟有自己的親生女兒撐腰。
我想,當時如果孩子們都不同意,三伯父可能就只能選擇一個人了,所以,老年人再婚,讓子女同意還是有必要的。
人到中年,才是多事之秋。父母慢慢變老,還有的已經不再了;要錢的時候越來越多。最擔心的是,某一天,聽到同齡的誰,就患病了,甚至都永遠走了,心里拔涼拔涼。
一般來講,年輕人談戀愛時,一般不會想到他的家境,他的收入,只想著自己就是愛他,腦子里有的是愛情。但一旦進入社會,進入工作崗位,如果再找對象的話,往往就會想到他有沒有房?有沒有車?月收入多少?不僅僅是年齡越大越現實,而是身處的環境和面臨的現實生存問題及各種生活壓力讓多數人都變得現實起來。但也有這樣的女人,不論年齡多大,始終有自己的追求,堅持自己的婚戀理念,追求著心中的愛情,堅持愛情是婚姻的基礎的理念。
“熟年離婚”的現象在日本尤為嚴重,最近日本有一部暢銷書《退休丈夫為什么如此令人討厭?》,作者是一名50歲的中年女性,她在書中坦言了對退休丈夫的不滿,引起了很多女性的共鳴。
“由于平時沉迷于工作,部分男性退休后,不知道該如何生活,他們沒有業余愛好,也沒有多少朋友,只能在家打發時間,完全粘在妻子身上,而這種情況自然引起了妻子的反感,這也是女性提出離婚的一個重要原因。而女性則不同,她們總能很好地安排自己的生活,上烹飪課、和兒女進行交流、練瑜珈,她們總想更了解自己。如今女性越來越獨立,當她們的丈夫退休后,她們意識到人生還有二三十年呢,她們不愿意像從前那樣生活,所以想擺脫婚姻,過一種更加自由的生活。”
家庭矛盾開始集中
中老年夫婦往往處于上有老,下有小的尷尬境地,家庭的小型化使夫妻在婚姻沖突時缺少其他家庭成員的緩沖。“大家庭的家庭成員較多,夫妻的注意力和矛盾容易被分散和緩解。隨著家庭的小型化,夫妻的矛盾不能有效地被緩解,這也使現在中年人的離婚率比過去增加。一些50歲以上的夫妻,在子女大都成年或成家立業后,為了擺脫痛苦婚姻的束縛,選擇了離婚。”
“熟年離婚”后的困境
一項調查表明,目前我國離婚人群中,因種種原因心理壓力過大的約占70%,這類人需要尋找傾訴對象并應得到心理幫助。而不少社會學家指出,中老年人離婚所造成的社會危害比青年人要大得多。
首先,離了婚的老年人還要面對著沉重的社會壓力,面臨再婚問題。雖然社會對老人離婚現象越來越寬容,但是他們還是要面對現實,可是能夠成功地再婚并能過上幸福生活的人卻少之又少。相對年輕人而言,狹小的交際圈、衰退的體力和精力,再加上子女問題等,都使中老年人的再婚難度加大。
其次,經濟上,女性也面臨更多困難,調查表明,雖然離婚是由女性主動提出的,但仍有22%的離異老年婦女陷入貧困。另一方面,離了婚的老年男子會在孤獨中度過余生,他們的身體健康狀況往往非常差。專業人士分析認為,晚年離婚對兒女仍有不利影響,即使兒女已經長大成人,他們還是會覺得心靈漂泊,沒有家庭的安全感。
再次,許多老人都小有積蓄,因此離婚老人面對的最復雜問題就是財產分割。再婚的伴侶和兒女都享有財產繼承權,這使得中老年人需要簽訂婚前協議,同時找醫生出具證明,證明他們在簽訂協議時有完全行為能力,以免日后糾紛。
最后,孤獨感已成為中老年離婚女性的最大問題。與“有成就”的男子不同,中老年女性很難重建社交生活。現在,許多社會組織為離異的老年人提供幫助,深受老人們歡迎,因為這些在暮年重新選擇生活的老人們,需要有人傾聽他們的快樂和痛苦。
謝謝邀請,樓主提出的這個問題不錯,抓住了家庭矛盾的主要來源,就是男女雙方父母家庭是不是門當戶對,有背景和沒有背景就有上下之分,有經濟實為和沒有經濟實為,就有貧富之分。老親家之間互相瞧不起的多的很,只要能放下身價,同時以父母的身份出現的話,兩親家才能和平的相處。
這個問題在年輕人的眼里,就是娘家,婆家,還有小兩口的家,是三個家庭的關系,而不是兩個家庭的關系。小兩口因為緣分所致,把雙方兩個家庭互不相識的父母硬要聯姻在一起,這根捆綁的繩索就在后輩的小家庭上。一旦脫離了這個紐帶,各自都回歸父母家庭。
為什么說老年人會認為婚婚是兩個家庭,往往忽視了孩子組成的這個家。這是因為父母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由于身份和輩分不同,把孩子都看成是自己的私有財產,與對方的孩子相結合,用平視的目光,只看到與自己平起平坐對方的家庭父母,認為孩子永遠是兩個不同家庭的組成部分,孩子組成的小家庭,在他們眼里自然就不存在了。
在平常的日子里,從長輩和晚輩的對話中也可以看出這是兩個家庭。要是岳父母對男方的父母發出邀請的話,就會對女婿說;回家告訴你父母,五一請他們到家里來聚聚。家公家婆要是對親家示好,也會對媳婦說;把這點好東西帶回去給你爸媽,讓他們也嘗個鮮。從這些對話中就可以看出,當父母的自然就忘記和忽視了第三個晚輩的家,這個家對他們來說就不存在。
以上是律師為大家講解的關于”老年人的婚姻很現實“的內容,希望可以幫助到各位小伙伴。